創(chuàng)業(yè)vs炒房,這筆賬讓我越算越驚心!

2016/12/20 10:50:40來源:中國木業(yè)網(wǎng)熱度:3974

一個深圳商人,10年前,以80萬元的總價賣掉了一套自己在南山的大房子,還掉銀行貸款后,手拿著剩下的60萬元去創(chuàng)業(yè)。經(jīng)過這幾年努力,白手起家的公司終于開始走上了正軌。辛苦打拼到去年,終于賺到了400多萬元純利潤。元旦前,他用這些錢做首付,把自己當初賣掉的那套房子又買回來了。  

創(chuàng)業(yè)vs炒房,這筆賬讓我越算越驚心!

如果創(chuàng)業(yè),誰能保證他不會重蹈上一個故事的覆轍?如果買房,誰能說服他放棄一輩子的夢想庸庸碌碌了此余生?  

恐怕面臨這個難題的不僅僅是他,恐怕沒人能夠想出一個合理的建議給他。這個選擇題,也是近些年來橫亙在我們眾多深圳人心頭的一個交叉路口!  

假如說,有個人2005年舉家之力,投資50萬開了家公司,苦心經(jīng)營,收益喜人。他能賺得多少回報呢?一般的企業(yè),十年如一日的,純利潤在20%就不錯了,能達到30%就阿彌陀佛了。就按照30%計算,參考最簡單的模式,每年都把所有的利潤拿出來繼續(xù)投入公司,10年后,50萬的公司會變成680萬。厲害啊。股神巴菲特的年收益為百分之二十幾,此人的能力達到巴菲特的級別了。何況還需要跨過2008年的經(jīng)濟危機。  

年輕卻樂觀不起來,這是我的錯嗎?  

來深圳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赤手空拳,靠自己的頭腦和身體,打拼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往高了說,這是為夢想而奮斗;往低了說,是在為更好的生存而拼搏。記得當初來深圳的時候,看到“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標語的時候,身體里的熱血感覺都在沸騰,心里想這就是我要來的地方。后來看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標語,感覺對這個城市更有了一種歸屬感。每次出差回來,一踏上深圳的土地,就感覺特別的踏實。  

但是,最近又有房產(chǎn)商在大肆炒作單價10幾萬的項目。要知道這房價本來就幾年間上漲超過10倍了。這是趕人的節(jié)奏。  

我們都知道,深圳真正本地戶口人數(shù)不多,而最近從積分入戶和人才引進來的戶口在每年劇增,我也是其中之一,當初大學畢業(yè)后不久就把戶口遷過來了,現(xiàn)在依然孑然一身,說什么深戶有什么好的政策,目前我是什么沒見著,只是每個月社保得扣個好幾百近千元。  

超出負荷的壓力,帶來的會是動力還是爆缸呢?  

我知道壓力是一種動力,但是當壓力超過一定的范圍也就是一種絕望了。所以,當人們真正絕望的時候也就不可能再留在這個城市。這里且打個不好的比喻,假如兩個人犯罪后被判刑,兩人均為無期徒刑,如果他們都沒有背景,而法官告訴其中一人只要你表現(xiàn)好后面有減刑的機會,對另外一個人則說無論你怎么表現(xiàn),你只有無期,哪怕你再努力都不可能減刑。那么他們兩人誰會先放棄努力呢?  

可是事實是如此,當一個城市的房價超過了其工人收入的五到十倍以上時也就容易讓人感到絕望了,因為一年才能買一平米甚至除去吃住后還買不起一平米時,有誰會愿意用七八十年甚至一百年的成本去換一個住地呢?一輩子能工作的也就三四十年,這根本不值得!即使工作有提升,收入有增長,可是這遠遠趕不上房價的增長的時候誰還愿意為這去努力呢?

免責聲明: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yè)網(wǎng)新聞部原創(chuàng),圖片由相關(guān)企業(yè)提供,如涉及版權(quán)問題,由該企業(yè)負責,并請版權(quán)方聯(lián)系本網(wǎng),本網(wǎng)將及時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