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員管理的三個維度
初習管理者,對此一頭霧水,不知所措。梳理有關人員管理理論,捋一捋思路,對有序開展管理活動,提高管理者的工作效率是有幫助的。
從中國的國學,到西方近代人本研究,概括起來,人既有個性又有共性。由于每個人生活、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構成的成長經(jīng)歷不同,所以每個人存在著不一樣的思想認知與邏輯,這些就是價值觀。盡管兩個人主流價值觀相同或相近,但在一些非主流方面仍會存在差異。因此,一人一世界,千千萬萬的價值觀構成了千千萬萬的個性。
但是,人性又存在共性,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膚色的人們,又廣泛存在一些共性,這些共性可概括以下十個方面(但不僅限于):
1.人性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向善,另一方面向惡;一方面忘我,另一方面自我;一方面積極主動,另一方面消極被動。管理者應揚善抑惡。
2.人的需求與動機可分層次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當需求進入高一層次后,前一低層次需求就不具備激勵作用。在這里要強調(diào)的是很多管理者忽視心理安全需求,它是安全需求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讓人感覺心里不爽的人文環(huán)境是不能滿足人們的安全需求的。管理者還應明白一個道理:管理者的領導方式應與環(huán)境相適應,面對不同的文化、行業(yè)、人員、職業(yè),以及在組織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應采取不同的領導方式。
3.傾訴是一種持續(xù)的需求
人是高情感動物,情感是需要交流的,而且,不是今天交流了、滿足了,明天就不需要。我們不是讓大家在工作時去談情說愛,而是強調(diào)與組織成員進行交流時,要給對方傾訴想法與表達意見的機會,即使自己有成熟的方案,也要給對方質(zhì)疑的機會。這樣做,會增強組織成員之間的凝聚力,也會增強你的領導力。
4.被理解是一種感動
管理者習慣自以為是,會花精力去琢磨上司的想法與情感,而不重視下屬的想法與情感。如果你花點時間去琢磨下屬,站在下屬的角度去思考,你就會增加對下屬的理解,下屬被你感動了,還有什么事情辦不了呢?
5.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折射性格,性格背后是思想(價值觀)
有千千萬萬的價值觀,就有千千萬萬不同性格的人。管理者應學會從下屬的行為習慣中去分析和解讀下屬的價值觀,用組織文化去影響團隊和下屬的價值觀,從而規(guī)范與統(tǒng)一組織行為。
6.21個月塑造團隊習慣
21天的重復行為有可能成為個人的習慣,21個月的重復行為有可能成為團隊的習慣。行為習慣體現(xiàn)為一種素質(zhì),管理者應對團隊轉變的過程給予想象與理解,不能急于求成。幼小的時候,人的行為來自模仿,來自環(huán)境的影響。隨著不斷成長,人的行為來自習慣與藏在內(nèi)心深處的價值觀,而價值觀又受環(huán)境的影響。學習與交流能影響價值觀,從而影響行為,但要固化行為并轉變?yōu)榱晳T,需要不斷強化。重復是一種很好的強化。團隊行為的重復與轉變要比單個人復雜得多。它是一種復雜的、由部分逐步改變整體的過程:宣貫→部分認同→少部分人行為→少部分人轉變→激勵→大部分認同→大部分人行為→大部分人轉變→激勵→團隊絕大多數(shù)認同→團隊絕大多數(shù)行為→團隊絕大多數(shù)轉變→團隊習慣。
7.人們逃離痛苦的力量大于追求快樂的力量
凌晨三點被叫醒起床上泰山看日出,最后起床的人數(shù)比同一時刻被叫醒逃離失火酒店的少。懲罰比獎勵效果來得快,但效果難持續(xù)。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為此,底線是必須的。
8.歸功于內(nèi)、歸責于外
自己付出多少努力往往比較清楚,而他人付出了多少我們通常不十分清楚,也就是了解一個大概,因此,高看自己的貢獻就成了必然。久而久之,歸功于自己、歸責于他人也就不奇怪了。
9.認知上“盲人摸象”具有普遍性
每個人出生的環(huán)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與工作的環(huán)境也不相同,因此,觀察事物的視角與分析事物的邏輯自然就會存在差異,觀察事物時會按自己習慣的視角與邏輯得出不一樣的認知。面對同一組數(shù)據(jù),銷售負責人、供應鏈負責人和生產(chǎn)負責人會得出不一樣的結論。每個人都是該領域的專家,都認為自己發(fā)現(xiàn)了真理,并固執(zhí)地堅持這些真理。
10.心理暗示具有引導性,管理者應發(fā)揚榜樣的力量
幼小時模仿父母,孩童時模仿老師與同伴,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從未停止過。
綜上所述,雖然一人一世界,但是激勵人是有通用方法的。掌握人性的共性,正確面對人性的個性,具體可概括為兩點:一是整合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形成共同的愿景和目標。二是員工行為驅動力可概括為物質(zhì)引力和文化引力,管理者應不斷提高道德底線和利益底線,在發(fā)揮好物質(zhì)引力作用的同時,更多地發(fā)揮文化引力的作用。
免責聲明:稿件文字來源于木業(yè)網(wǎng)新聞部原創(chuàng),圖片由相關企業(yè)提供,如涉及版權問題,由該企業(yè)負責,并請版權方聯(lián)系本網(wǎng),本網(wǎng)將及時予以處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