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槎怎么計算?
馬牙槎(mayachá)是磚墻留槎處的一種砌筑方法。當砌體不能同時砌筑的時候,在交接處一般要預留馬牙搓,以保持砌體的整體性與穩(wěn)定性,常用在構造柱與墻體的連接中,是指構造柱上凸出的部分。
馬牙槎計算公式
首先我們假設構造柱是240X370,高度3米,留槎在24墻,雙面留槎(以標準磚為例)。
那么計算公式是:0.24X0.37X3+0.24X0.06X3/2(如果有梁時扣減梁的高度)X2[面]
這個計算方法是把柱和槎分開計算,比較直觀,也容易理解。構造柱的柱子那部分就是0.24*0.37*3,后面部分是計算槎口的混凝土,一般構造柱的槎口是每60mm一段。即:柱根開始,先是60mm的槎口,然后是60mm的磚,然后又是60mm的槎口。也就是說槎口的高度累積起來只有構造柱高度的一半。我那公式是把槎口的面積(0.24*0.06)寫好,然后乘以柱高3米,然后除以2,就是每面槎的實際高度,然后,有幾面槎就乘以幾。這例子里是2面槎,所以乘以2。
實際施工中是要算馬牙槎的,不算馬牙槎的話就這根構造柱而言你就少算了14%的混凝土量。
一般構造柱有幾面和墻接觸就有幾面槎口,這種情況多發(fā)生在T形墻和十字墻的位置。至于構造柱的寬度和墻體寬度不一致,這種情況少見,一般是北方為了保溫墻體比較厚才會有這情況。
在我們這里,常會遇到T形墻旁邊就是門的情況。門距離T形墻一般會有個120毫米的門垛,然后T形墻相交的位置的構造柱是三面槎口。在實際施工中,這靠門邊的槎口其實是施工不了的:那門垛才120毫米,砌磚時每300毫米高退60毫米那磚柱就僅僅剩下60毫米寬了,砌上3米高不倒才怪。所以實際施工時圖紙上雖然那一邊設計留槎,其實模板工都是直接以門邊關模板,那里的混凝土方量就比圖紙設計的要多一些。假如是24墻,3米高,那就多0.24*0.06*3/2*3,即0.065立方米。數(shù)量不大,但樓房若是很多這樣的門的話,混凝土也是可觀的,這個怎么算就看各人了。
補充多種情況:
1、240*240的構造柱,(240*240+240*30*邊數(shù))*柱高
2、370*370的構造柱,(370*370+370*30*邊數(shù))*柱高
3、240*370的構造柱,(240*370+有馬牙槎的邊長*30*邊數(shù))*柱高
另邊數(shù)與墻面有關,一字形墻和90度直角墻,邊數(shù)為2;T形墻邊數(shù)取3;十字形墻邊數(shù)取4
備注:部分地區(qū)現(xiàn)已不允許使用紅磚(高層建筑荷載大,同樣體積的填充墻需要更多的粘土,燒制過程排煙量也更大),一般使用蒸壓加氣塊,每皮磚高多為200mm、250mm、300,馬牙槎應先退后進,進退尺寸不小于60mm,高度為300mm左右。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nèi)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yè)用戶注冊發(fā)布,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lián)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wǎng)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nèi)容的真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