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低效拖延癥患者”稱號
拖延癥,這個話題說起來是老生常談了。多少人知道自己屬于拖延癥晚期,但還是懶得做出改變。
拖延癥這個病癥群,可能是擁有最多同類的病癥之一了。大學時,答辯前論文還沒開題的人有之;駕照考了科一,然后拖到了過期的有之;工作時,東拉西扯,趕在截止日期前五分鐘馬馬虎虎完成工作的有之……數(shù)不勝數(shù)。
既然戰(zhàn)拖如此困難,我們不妨和拖延癥和平相處,既然拖延癥治不好,那就再這個基礎上想辦法吧。以下可能是有用的方法。
不擇手段地掌握快捷方式
剛工作時,誰沒做過把幾十份文檔匯總成一個總文檔的任務呢?
機械化的復制粘貼,相似頁面的來回切換,技術含量低,還傷精費神。但事實上,更簡單的方法是:新建一個word/插入/文本/對象/文件中的文字/選中需匯總的文檔,幾十份文檔瞬間匯總,全選后調整格式,兩分鐘內搞定。
Office用得好,下班回家早。算算以前用了多少無用功。所以,假如你是重度拖延癥患者,一定要定期搜新的軟件、APP、工具,或者去請教身邊的效率達人。
主動懷疑工作中的默認選項,提前尋找更優(yōu)方案。所以,很多比你懶的人還比你聰明。
沒經(jīng)驗且很重要的事不能拖
作為一名有節(jié)操的拖延癥患者,有所拖,有所不拖。那些重復多遍,流程常規(guī),發(fā)展定型,不出幺蛾子,且在拖延期間心里泰然自若的事情,才具備啟動拖延程序的條件。但是如果對一個新任務,心里沒底,經(jīng)驗不足,可能給上游下游添麻煩的事,及早著手做,千萬不能拖。
人之所以拖延,原因之一是想延長美好悠閑的時光,若期間忐忑不安、備受煎熬、焦慮內疚,那還是挽起袖子開工吧。
拖到不能再拖的情況才開始做一件不熟悉的事情,結果只能是手忙腳亂。
為了避免你的心臟承受太多千鈞一發(fā)的時刻而心肌梗塞,不妨事前評估,然后再量體裁衣地拖延。
還有那種遲早得做,且后做比先做代價高太多的事,盡量別拖。就拿洗碗來說,一定要飯后馬上洗,不然拖到油膩凝固、菜渣牢固時,又得熱水泡,又得用力擦,拖得越久代價越高。
先把全神貫注的專注力練出來
重要的事情,專心做!重要的事情說三遍,不去專心做又有何用?
門戶網(wǎng)站的標題突然跳出來奪人眼球,手機上各種軟件的提示聲瓜分注意力,常讓人專注力低下。
當任務的進度條已過3/4,而你還毫無成果時,你必須開啟高度專注模式了,把不相干的軟件關掉,手機調成飛行模式,做幾個腹式呼吸,準備全神貫注工作吧。
混合了一點緊迫感、興奮感,你將會調動起所有的注意力,打字速度變快,思維脈絡清晰,主觀隔絕世事,有如神助般地完成任務。
確實有人越到緊要關頭越靈感迸發(fā),像是馬丁?路德金,在發(fā)表他生命中最偉大的演講前夜,凌晨3點起來重新寫稿,直到最后他才想出改變歷史的“Ihaveadream”這四個詞。
但如果你是那種“時間充裕時拖拖拉拉,時間緊迫時因忙出錯”的人,以你的道行,還不配得拖延癥。
在把壓軸階段超常發(fā)揮的本事練出來之前,盡早動手,避免誤人誤己誤團隊。
在拖延中完成一輪又一輪的思考
據(jù)說達芬奇花了16年斷斷續(xù)續(xù)地完成了名作《蒙娜麗莎》,拍《肖申克的救贖》的導演弗蘭克?德拉邦特原先想拍同樣出自史蒂芬?金的《迷霧》。
你能說中途跑去學光學的達芬奇和不先拍《迷霧》的弗蘭克?德拉邦特有拖延癥嗎?
達芬奇邊畫畫邊研究光學,他把改良后的描繪光亮的方法,加到《蒙娜麗莎》的創(chuàng)作中去;而弗蘭克?德拉邦特覺得當時的科技拍不出《迷霧》里他想要的效果,他在拍其他電影時也在暗自積攢著特效技術。
有時候他們看似在拖延,其實是在準備,他們從沒忘記初心,潛意識里覺得時機不成熟,持續(xù)在醞釀、在思考、在創(chuàng)新。
廣義上來說,人人都有拖延癥。就算工作上執(zhí)行力彪悍的人,可能在陪伴家人方面也是個拖延鬼。
在我們的一生中,除了那些有確定截止日期的事情之外,還有很多事根本沒有一個明確的最后期限。像是放松休閑、鍛煉身體、維系感情等,所以不必對拖延癥苛責太多。既然自己的拖延癥治不好,不妨換個思路,升級成可持續(xù)拖延癥,從邊路進攻。
馬克?吐溫說過,“后天能做的事兒,就別趕著明天做了”,當然這有條件的。要么有“自己五分鐘等于別人兩小時”的運行速度,要么有“泰山崩于眼前而不動色”的心理素質,要么有“一切都盡在我掌握中”的駕馭能力。
總之,拖延癥是有入門門檻的,沒有金剛鉆,就別得拖延癥。
免責聲明:凡注明稿件來源的內容均為轉載稿或由企業(yè)用戶注冊發(fā)布,本網(wǎng)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如轉載稿和圖片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聯(lián)系我們刪除,同時對于用戶評論等信息,本網(wǎng)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